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安徽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钻台上的“救火队长”——记钻探工程处副经理钻探技师龚川徽
发布时间:
2015-05-15 00:00
在安徽庐枞矿集区,人们经常看到一位戴着近视眼镜、体型较瘦、头戴安全帽的中年人,骑着电动车穿行在崎岖的山路上,从一个钻机赶往另一个钻机。他就是常被同事戏称为“救火队长”的钻探工程处副经理、钻探技师龚川徽。
“小龚是个搞钻探的好苗子”
1980年,只有17岁的龚川徽子承父业,高中没毕业就选择了到327队水工分队参加打井钻机劳动锻炼。初到机台,龚川徽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当时带他的班长章兴山见小伙子好问又好学,就手把手地教他。3个月下来,龚川徽基本掌握了机台操作工序。章兴山看在眼喜在心:“小龚是个搞钻探的好苗子。”
2008年,龚川徽被提升为机长,带领1号机全体人员进入庐江沙溪铜矿区开展铜金矿普查钻探工作。龚川徽清醒地意识到:此时,在老矿区攻深找盲,与过去打浅孔不可同日而语。在深部钻探,必须要有过硬的钻探技术和解决复杂地层出现的机械事故和孔内事故的能力,否则,就可能拖延找矿进程。于是,他一边找来《钻探工》、《机长》教材和《西部探矿工程》、《探矿工程》等专业杂志学习,恶补新的钻探设备知识和钻探技术,一边按照安全文明机台标准开展管理和施工。地质队安全探矿科负责人到矿区检查安全工作时发现:同在一个矿区施工的其他机台,与龚川徽的1号机根本没法比,无论是施工现场、钻探进尺,还是台账报表记录,差距都十分明显。
龚川徽只好在夜里11点赶了过去,钻工们见状,笑道:“‘救火队长’来了!”
2011年,庐枞矿集区的沙溪铜矿深部及外围铜金矿普查、小包庄铁矿普查、矾母山铜矿普查、黄屯下湾硫铁矿详查等地质找矿工作如火如荼。几个矿区伴随50多台钻机的施工,机械事故、孔内事故时有发生。作为钻探工程处副经理的龚川徽既要负责各矿区钻探技术、安全生产管理,还兼小包庄铁矿普查区钻探项目负责人,时常忙得团团转。
2013年4月的一天,龚川徽正在小包庄6号机施工现场,忙到夜里10点多钟,又接到5号机在罗河矿区施工的ZK2-1出现溶洞严重漏水事故的报告,龚川徽难以分身,便电话指导钻探工程处技术员陆建平采取水泥封堵方案,机长李先不放心年轻的技术员,硬是要龚川徽到现场,龚川徽只好在夜里11点赶了过去,钻工们见状,笑道:“‘救火队长’来了!”
确实如钻工们所说,哪台钻机发生事故,一个电话,龚川徽就立马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分析事故原因,对症下药,指导排除事故。遇到复杂的事故,他总是亲自动手排除。
“只要采用我的施工方法施工,我能确保在3个月时间内终孔”
2009年6月,327队钻探工程处1号机承接了罗河铁矿废石井孔施工任务,由于地层复杂,施工难度极大,之前,几个外单位为该矿施工的废石井孔,都因发生事故解决不了,撤机走人。1号机在施工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龚川徽接到报告后赶到现场,这是他从来没见过的事故。后来,他把周边环境与事故联系起来,经过反复查看研究,终于找到了事故原因:原来钻机在施工期间,由于罗河铁矿主、副井大量抽排地下水,使孔内泥浆失水量增大,泥皮增厚、缩径,造成了卡钻事故。龚川徽随即与罗河铁矿技术负责沟通,要求主、副井在钻机施工时,暂停抽排地下水,果然施工恢复正常。虽然因事故造成废石井孔延期3个月完工,罗河铁矿不仅没有按合同对327队进行罚款,反而还奖励该队2万元。
2012年9月,一台外协钻机参与小包庄铁矿普查钻探,该机施工的ZK3401设计孔深1200米,由于施工方法有问题,本应在3~4个月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施工任务,他们却用了一年时间才打下700米,严重影响了生产进度。为此,队领导很着急,要求钻探工程处,该钻机不能继续施工就撤离,再换钻机打。龚川徽当即建议并表态:“钻机和施工人员可以不用换,只要采用我的施工方法施工,我能确保在3个月时间内终孔。”此后,该机台在龚川徽的督促指导下,严格按照龚川徽提出的施工方法施工,果然只用2个月就完成了剩下的生产任务。
如今,在野外摸爬滚打了34年的龚川徽,仍一如既往地奔波在钻探生产一线,用他的勤劳和智慧继续为地质找矿谱写新篇章。
(本文刊载于《中国国土资源报》2015年5月13日3版“人物”版)
(夏可义)